玉米须
玉米须[1],也称玉麦须。是常用药材品种,秋季收获玉米时采收。[2]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一部)收录的常用药材品种。
1基本简介
玉米须 别名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maysL.的花柱和柱头。又名玉麦须(《滇南本草》),五蜀黍蕊(《现代实用中药》),棒子毛(《河北药材》)。原植物玉蜀黍又名玉高粱(《纲目》),番麦、御麦(《留青日札》),西番麦(《学圃杂疏》),玉米、玉麦、玉蜀秫(《农政全书》),戎菽(《广群芳谱》),红须麦(《蒙化府志》),薏米苞,包谷、陆谷、玉黍(《齐民四术》),西天麦(《平凉县志》),玉露秫秫(《植物名实图考》),纡粟(《随息居饮食谱》),珍珠米(《尔雅谷名考》),粟米、苞粟(《岭南采药录》),苞麦米(《中国药用植物志》)。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
玉米须茶
【配方】玉米须50克。
【用法】将玉米须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取汁饮用。
【功效】泄热通淋,平肝利胆。
【主治】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
使用方法
夏季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专家指出,这其实是浪费。在中药里,玉米须又称“龙须”,性平,有广泛的预防保健用途。把留着须的玉米放进锅内煮,熟后把汤水倒出,就是“龙须茶”。“龙须茶”口感不错,喝下去甜丝丝的,又经济实惠,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夏季暑气重,龙须茶有凉血、泻热的功效,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它还能利水、消肿。在妇科方面,它可用于预防习惯性流产、妊娠肿胀、乳汁不通等症。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肿、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玉米须对人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它虽然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但作用不是太强。玉米须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所以有较弱的降压作用。玉米须能促进胆汁排泄,所以可作为利胆药用于没有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或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和退黄的茵陈配合,还可以治疗肝炎导致的黄疸。
因为玉米须能加速血液凝固过程,提高血小板数目,能够抗溶血,所以可以作为止血药兼利尿药,应用于膀胱及尿路结石,还可以用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因为它有抗过敏作用,所以也可以用于治疗荨麻疹和哮喘等。玉米须的解毒功能可以用来治疗乳腺炎等。另外,玉米须还有开胃作用. 炎热的夏天,能喝杯玉米须茶有相当不错的保健作用。
2形态特征
玉米须 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粗壮,直立,高1~4m,通常不分枝,基部节处常有气生根。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边缘呈波状皱折,具强壮之中脉。在秆顶着生雄性开展的圆锥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状,每节有2雄小穗,1无柄,l有短柄;每1雄小花含2小花;颖片膜质,先端尖;外稃及内稃均透明膜质;在叶腋内抽出圆柱状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数鞘状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纵行排列于粗壮的穗轴上,颖片宽阔,先端圆形或微凹,外稃膜质透明。
花、果期7~9月。中国各地广泛栽培。
3历史考证
玉蜀黍原产美洲。明代始传入中国,入药始载于《滇南本草图说》。《纲目》云:“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植物名实图考》也云:“玉蜀黍,《纲目》始入谷部,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俗呼包谷。山农之粮,视其丰歉,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豕,秆杆干以供炊,无弃物。”所叙所绘皆此种。
4应用价值
药材信息
玉米须 玉米须(《四川中药志》)[3]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
【药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 :玉米须对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但作用较弱。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经过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强,无论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均有显著效果。利尿作用主要是肾外性的,对肾脏的作用很弱。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麻醉犬静脉注射煎剂有显著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的医药、秘方、药方、穴位、针灸及诊断方法等均是收集而得,如需使用请先到专业中医药师处咨询方可使用,本站不对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