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物种起源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8/4/7 达尔文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的动物按照两种分类法进行排列——第一个按照它们的互相亲缘, 第二个按照它们的生存时代,结果二者并不符合,具有极端性状的物种,不是最古老的 或最近代的;具有中间性状的物种也不是属于中间时代的。但是在这种以及在其他类似 的情形里,如果暂时假定物种的初次出现和消灭的记录是完全的(并不会有这种事), 我们就没有理由去相信连续产生的各种类型必定有相等的存续时间。一个极古的类型可 能有时比在其他地方后生的类型存续得更为长久,栖息在隔离区域内的陆栖生物尤其如 此。试以小事情来比大事情;如果把家鸽的主要的现在族和绝灭族按照亲缘的系列加以 排列,则这种排列大概不会与其产出的顺序密切一致,而且与其消灭的顺序更不一致: 因为,亲种岩鸽至今还生存着;许多介于岩鸽和传书鸽之间的变种已经绝灭了;在喙长 这一主要性状上站在极端的传书鸽,比站在这一系列相反一端的短嘴翻飞鸽发生较早。
    来自中间地质层的生物遗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中间的性状,与这种说法密切关连的 有一个事实,是一切古生物学者所主张的,即二个连续地质层的化石彼此之间的关系, 远比二个远隔的地质层的化石彼此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匹克推特举出一个熟知的事 例:来自白垩层的几个阶段的生物遗骸一般是类似的,虽然各个阶段中的物种有所不同。 仅仅这一事实,由于它的一般性,似乎已经动摇了匹克推特教授的物种不变的信念。凡 是熟知地球上现存物种分布的人,对于密切连续的地质层中不同物种的密切类似性,不 会企图用古代地域的物理条件保持近乎一样的说法去解释的。让我们记住,生物类型, 至少是栖息在海里的生物类型,曾经在全世界几乎同时发生变化,所以这些变化是在极 其不同的气候和条件下进行的。试想更新世包含着整个冰期,气候的变化非常之大,可 是看一看海栖生物的物种类型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何等之小。
    密切连续的地质层中的化石遗骸,虽然被排列为不同的物种,但密切相似,其全部 意义根据生物由来学说是很明显的,因为各地质层的累积往往中断,并且因为连续地质 层之间存在着长久的空白间隔,如我在前章所阐明的,我们当然不能期望在任何一个或 二个地质层中,找到在这些时期开始和终了时出现的物种之间的一切中间变种:但是我 们在阀隔的时间(如用年来计量这是很长久的,如用地质年代来计量则并不长久)之后, 应该找到密切近似的类型,即某些作者所谓的代表种;而且我们确曾找到了。总之,正 如我们有权利所期望的那样,我们已经找到证据来证明物种类型的缓慢的、难被觉察的 变异。

    古代生物类型与现存生物类型相比较的发展状态

    我们在第四章里已经看到,已经成熟了的生物的器官的分化和专业化程度,是它们 完善化或高等化程度的最好标准。我们也曾看到,器官的专业化既然对于生物有利益, 自然选择就有使各生物的体制愈益专业化和完善化的倾向,在这种意义上,就是使得它 们愈益高等化了;虽然同时自然选择可以听任许多生物具有简单的和不改进的器官,以 适应简单的生活条件,并且在某些情形下,甚至使其体制退化或简单化,而让这等退化 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的新行程。在另一种和更一般的情形里,新物种变得优于它们 的祖先;因为它们在生活斗争中必须打败一切与自己进行切身竞争的较老类型。我们因 此可以断言,如果始新世的生物与现存的生物在几乎相似的气候下进行竞争,前者就会 被后者打败或消灭,正如第二纪的生物要被始新世的生物以及古生代的生物要被第二纪 的生物所打败一样。所以,根据生存竞争中的这种胜利的基本试验,以及根据器官专业 化的标准,按照自然选择的学说,近代类型应当比古代老类型更为高等。事实果真是这 样的吗?大多数古生物学者大概都会作出肯定的回答,而这种回答虽然难于证明,似乎 必须被认作是正确的。
    某些腕足类从极其遥远的地质时代以来,只发生过轻微的变异;某些陆地的和淡水 的贝类从我们所能知道的它们初次出现的时候以来,差不多就保持着同样的状态,然而 这些事实对于上述的结论并不是有力的异议。如卡彭特博士(DR.Carpenter)所主张的, 有孔类(Foraminifera)的体制甚至从劳伦纪以来就没有进步过,但这并不是不能克服 的难点;因为有些生物必须继续地适应简单的生活条件,还有什么比低级体制的原生动 物能够更好地适于这种目的吗?如果我的观点把体制的进步看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 那么上述的异议对于我的观点则是致命的打击,又例如,如果上述有孔类能够被证明是 在劳伦纪开始存在的,或者上述腕足类是在寒武纪开始存在的,那么上述的异议对于我 的观点也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在这种情形下,这等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