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物种起源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8/4/7 达尔文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物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发展到当 时的标准。当进步到任何一定高度的时候,按照自然选择的学说,就没有再继续进步的 必要;虽然在各个连续的时代,它们势必稍微被改变,以便与它们的生活条件的微细变 化相适应,而保持它们的地位。前面的异议系于另一个问题,即:我们是否确实知道这 世界曾经历几何年代以及各种生物类型最初出现在什么时候;而这个问题是很费讨论的。
    体制,从整体看来,是否进步,在许多方面都是异常错综复杂的问题。地质纪录在 一切时代都是不完全的,它不能尽量追溯到往古而毫无错误地明白指出在已知的世界历 史里,体制曾经大大进步了。甚至在今天,注意一下同纲的成员,哪些类型应当被排列 为最高等的,博物学者们的意见就不一致;例如,有些人按照板鳃类(selaceans)即沙 鱼类的构造在某些要点上接近爬行类,就把它们看作是最高等的鱼类;另外有些人则把 硬骨鱼类看作是最高等的。硬鳞鱼类介于板鳃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硬骨鱼类今日在数量 上是占优势的,但从前只有板鳃类和硬鳞鱼类生存,在这种情形下,依据所选择的高低 标准,就可以说鱼类在它的体制上曾经进步了或退化了。企图比较不同模式的成员在等 级上的高低,似乎是没有希望的;谁能决定乌贼是否比蜜蜂更为高等呢?——伟大的冯 贝尔相信,蜜蜂的体制“事实上要比鱼类的体制更为高等,虽然这种昆虫属于另一种模 式”。在复杂的生存斗争里,完全可以相信甲壳类在它们自己的纲里并不是很高等的, 但它能打败软体动物中最高等的头足类;这等甲壳类虽然没有高度的发展,如果拿一切 考验中最有决定性的竞争法则来判断,它在无脊椎动物的系统里会占有很高的地位。当 决定哪些类型在体制上是最进步的时候,除却这等固有的困难以外,我们不应当只拿任 何两个时代中的一个纲的最高等成员来比较——虽然这无疑是决定高低程度的一种要素, 也许是最重要的要素——我们应当拿两个时代中的一切高低成员来比较。在一个古远的 时代,最高等的和最低等的软体动物,头足类和腕足类,在数量上是极多的;在今天, 这两类已大大减少了,而具有中间体制的其他种类却大大增加了;结果,有些博物学者 主张软体动物从前要比现在发达得高些;但在反对的方面也举出强有力的例子,这就是 腕足类的大量减少,以及现存头足类虽在数量上是少的,但体制却比它们的古代代表高 得多了。我们还应当比较两个任何时代的全世界高低各纲的相对比例数,例如,如果今 日有五万种脊推动物生存着,并且如果我们知道以前某一时代只有一万种生存过,我们 就应当把最高等的纲里这种数量的增加(这意味着较低等类型的大量被排斥)看做是全 世界生物体制的决定性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这样极端复杂的关系下,要想 对于历代不完全知道的动物群的体制标准进行完全公平的比较,是何等极端的困难。
    只要看看某些现存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我们就更能明白地理解这种困难了。欧洲的 生物近年来以非常之势扩张到新西兰,并且夺取了那里许多土著动植物先前占据的地方, 据此我们必须相信:如果把大不列颠的所有动物和植物放到新西兰去,许多英国的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可以在那里彻底归化,而且会消灭许多土著的类型。另一方面,从 前很少有一种南半球的生物曾在欧洲的任何部分变为野生的,根据这种事实,如果把新 西兰的一切生物
    放到大不列颠去,我们很可怀疑它们之中是否会有很多的数目能够夺取现在被英国 植物和动物占据着的地方。从这种观点来看,大不列颠的生物在等级上要比新西兰的生 物高得多了。然而最熟练的博物学者,根据二地物种的调查,并不能预见到这种结果。
    阿加西斯和若干其他有高度能力的鉴定者都坚决主张,古代动物与同纲的近代动物 的胚胎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而且绝灭类型在地质上的演替与现存类型的胚胎发育是 近乎平行的。这种观点与我们的学说极其一致。在下章里我当说明成体和胚胎的差异是 由于变异在一个不很早的时期发生、而在相应年龄得到遗传的原故。这种过程,听任胚 胎几乎保持不变,同时使成体在连续的世代中继续不断地增加差异。周此胚胎好像是被 自然界保留下来的一张图画,它描绘着物种先前未曾大事变化过的状态。这种观点大概 是正确的,然而也许永远不能得到证明。例如,最古的已知哺乳类、爬行类和鱼类都严 格地属于它们的本纲,虽然它们之中有些老类型彼此之间的差异比今日同群的典型成员 彼此之间的差异稍少,但要想找寻具有脊推动物共同胚胎特性的动物,恐非等到在寒武 纪地层的最下部发见富有化石的岩床之后,大概是不可能的——但发见这种地层的机会 是很少的。

    在第三纪末期同一地域内同样模式的演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