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物种起源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8/4/7 达尔文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当他们说到欧洲各地方的古生代生物类型的平行现象之后,又说:“我们如 果被这种奇异的程序所打动,而把注意力转向到北美洲,并且在那里发见一系列的类似 现象,那么可以肯定所有这等物种的变异,它们的绝灭,以及新物种的出现,显然决不 能仅仅是由于海流的变化或其他多少局部的和暂时的他种原因,而是依据支配全动物界 的一般法则的。”巴兰得先生曾经有力他说出大意完全相同的话。把海流、气候或其他 物理条件的变化,看作是处于极其不同气候下的全世界生物类型发生这等大变化的原因, 诚然是太轻率了。正如巴兰得所指出的,我们必需去寻求其所依据的某一特殊法则。如 果我们讨论到生物的现在分布情形,并且看到各地方的物理条件与生物本性之间的关系 是何等微小,我们将会更加清楚地理解上述的那一点。
    全世界生物类型平行演替这一重大事实,可用自然选择学说得到解释。新物种由于 对较老的类型占有优势而被形成;这等在自己地区既居统治地位的、或比其他类型占有 某种优势的类型,将会产生最大数目的新变种,即初期的物种。我们在植物中可以找到 关于这一问题的明确证据:占有优势的,即最普通的而且分散最广的植物会产生最大数 目的新变种。占有优势的、变异着的而且分布辽阔的并在某种范围内已经侵入到其他物 种领域的物种,当然一定是具有最好机会作进一步分布的并且在新地区产生新变种和物 种的那些物种。分散的过程,常常是很缓慢的,因为这要取决于气候的和地理的变化, 要取决于意外的偶然事件,并且要取决于新物种对于它们必须经过的各种气候的逐步驯 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有优势的类型一般会在分布上得到成功,而最后取得胜 利。在分离的大陆上的陆栖生物的分散大概要比连接的海洋中的海栖生物来得缓慢些。 所以我们可以预料到,陆栖生物演替中的平行现象,其程度不如海栖生物的那样严密, 而我们看到的也确是如此。
    这样,在我看来,全世界同样生物类型的乎行演替,就其广义来说,它们的同时演 替,与新物种的形成是由于优势物种的广为分布和变异这一原理很相符合:这样产生的 新物种本身就是优势的,因为它们已经比曾占优势的亲种和其他物种具有某种优越性, 并且将进一步地分布、进行变异和产生新类型,被击败的和让位给新的胜利者的老类型, 由于共同地遗传了某种劣性,一般都是近似的群;所以,当新而改进了的群分布于全世 界时,老的群就会从世界上消失;而且各地类型的演替,在最初出现和最后消失方面都 倾向于一致的。
    还有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另一值得注意之点。我已经提出理由表示相信:大多数富 含化石的巨大地质层,是在沉降期间沉积下来的;不具化石的空白极长的间隔,是在海 底的静止时,或者隆起时,同样也在沉积物的沉积速度不足以淹没和保存生物的遗骸时 出现的。在这等长久的和空白间隔时期,我想像各地的生物都曾经历了相当的变异和绝 灭,而且从世界的其他地方进行了大量的迁徒。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地面曾蒙受 同一运动的影响,所以严格的同一时代的地质层,大概往往是在世界同一部分中的广阔 空间内堆积起来的;但我们决没有任何权利来断定这是一成不变的情形,更不能断定广 大地面总是不变地要受同一运动的影响。当两个地质层在两处地方于几乎一样的、但并 不完全一样的期间内沉积下来时,按照前节所讲的理由,在这两种情形中应该看到生物 类型中相同的一般演替;但是物种大概不会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对于变异、绝灭和迁徙, 这一地方比那一地方可能有稍微多点的时间。
    我猜想在欧洲是有这种情形的。普雷斯特维奇先生(Mr.Prestwich)在关于英法两 国始新世沉积物的可称赞的论文里,曾在两国的连续诸层之间找出了严密的一般平行现 象;但是当他把英国的某些层与法国的某些层加以比较时,虽然他看出两地同属的物种 数目非常一致,然而物种本身,却有差异,除非假定有一海峡把两个海分开,而且在两 个海里栖息着同时代的但不相同的动物群,否则从两国接近这一点来考虑,此等差异实 难解释。莱尔对某些第三纪后期的地质层也作过相似的观察。巴兰得也指出在波希米亚 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连续的志留纪沉积物之间有着显著的一般平行现象;尽管如此,他还 是看出了那些物种之间有着可惊的巨大差异量。如果这等地方的地质层不是在完全相同 的时期内沉积下来的——某一地方的地质层往往相当于另一地方的空白间隔——而且, 如果两处地方的物种是在若干地质层的堆积期间和它们之间的长久间隔期间徐徐进行变 化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两处地方的若干地质层按照生物类型的一般演替,大概可以 被排列为同一顺序,而这种顺序大概会虚假地呈现出严格的平行现象;尽管如此,物种 在两处地方的显然相当的诸层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