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物种起源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8/4/7 达尔文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不止。我之所以感到惊奇,是因为自从 马被西班牙人引进南美洲以后,就在全南美洲变成为野生的,并且以无比的速率增加了 它们的数量,于是我问自己,在这样分明极其有利的生活条件下是什么东西会把以前的 马在这样近的时代消灭了呢。但是我的惊奇是没有根据的。欧文教授即刻看出这牙齿虽 然与现存的马齿如此相像,却属于一个已经绝灭了的马种的,如果这种马至今依然存在, 只是稀少些,大概任何博物学者对于它们的稀少一点也不会感到惊奇;因为稀少现象是 所有地方的所有纲里的大多数物种的属性。如果我们自问,为什么这一个物种或那一个 物种会稀少呢。那末可以回答,是由于它的生活条件有些不利;但是,哪些不利呢,我 们却很难说得出。假定那种化石马至今仍作为一个稀少的物种而存在,我们根据与所有 其他哺乳动物(甚至包括繁殖率低的象)的类比,以及根据家养马在南美洲的归化历史, 肯定会感到它在更有利的条件下,一定会在很少几年内布满整个大陆,但是我们无法说 出抑制它增加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是由于一种偶然事故呢,是由于几种偶然事故,也无 法说出在马一生中的什么时候、在怎样程度上这些生活条件各自发生作用的。如果这些 条件日益变得不利,不管如何缓慢,我们确实不会觉察出这种事实,然而那种化石马一 定要渐渐地稀少,而终至绝灭;——于是它的地位便被那些更成功的竞争者取而代之。
    我们很难经常记住,各种生物的增加是在不断地受着不能觉察的敌对作用所抑制的; 而且这等不能觉察的作用完全足以使它稀少,以至最后绝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了解得 如此之少,以致我曾听到有些人对柱牙象以及更古的恐龙那样大怪物的绝灭屡屡表示惊 异,好像只要有强大的身体就能在生活战争中取得胜利似的。恰恰相反,只是身体大, 如欧文所阐明的,在某些情形里,由于大量食物的需要,反会决定它更快地绝灭。在人 类没有栖住在印度或非洲以前,必有某种原因曾经抑制了现存象的继续增加。极富才能 的鉴定者福尔克纳博士相信,抑制印度象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昆虫不断地折磨了、消弱 了它们;布鲁斯对于阿比西尼亚的非洲象,也作过同样的结论。昆虫和吸血蝙蝠的确决 定了南美洲几处地方的归化了的大形四足兽类的生存。
    在更近的第三纪地质层里,我们看到许多先稀少而后绝灭的情形;并且我们知道, 通过人为的作用,一些动物之局部的或全部的绝灭过程,也是一样的。我愿意重复他说 一下我在1845年发表的文章,那文章认为物种一般是先稀少,然后绝灭,这就好像病是 死的前驱一样。但是,如果对于物种的稀少并不感到奇怪,而当物种绝灭的时候却大感 惊异,这就好像对于病并不感到奇怪,而当病人死去的时候却感到惊异,以致怀疑他是 死于某种暴行一样。
    自然选择学说是建筑在以下的信念上的:各个新变种,最终是各个新物种,由于比 它的竞争者占有某种优势而被产生和保持下来;而且较为不利的类型的绝灭,几乎是不 可避免的结果。在我们的家养生物中也有同样的情形,如果一个新的稍微改进的变种被 培育出来,它首先就要排挤掉在它附近的改进较少的变种;当它大被改进的时候,就会 像我们的短角牛那样地被运送到远近各地,并在他处取其他品种的地位而代之。这样, 新类型的出现和旧类型的消失,不论是自然产生的或人工产生的,就被连结在一起了。 在繁盛的群里,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新物种类型的数目,在某些时期大概要比已经绝灭的 旧物种类型的数目为多;但是我们知道,物种并不是无限继续增加的,至少在最近的地 质时代内是如此,所以,如果注意一下晚近的时代,我们就可以相信,新类型的产生曾 经引起差不多同样数目的旧类型的绝灭。
    如同前面所解释过的和用实例说明过的那样!在各方面彼此最相像的类型之间,竞 争也一般进行得最为剧烈。因此,一个改进了的和变异了的后代一般会招致亲种的绝灭; 而且,如果许多新类型是从任何一个物种发展起来的,那么这个物种的最近亲缘,即同 属的物种,最容易绝灭。因此,如我相信的,从一个物种传下来的若干新物种,即新属, 终于会排挤掉伺科的一个旧属。但也屡屡有这样的情形,即某一群的一个新物种夺取了 别群的一个物种的地位,因而招致它的绝灭。如果许多近似类型是从成功的侵入者发展 起来的,势必有许多类型要让出仑们的地位;被消灭的通常是近似类型,因为它们一般 由于共同地遗传了某种劣性而受到损害。但是,让位给其他变异了的和改进了的物种的 那些物种,无论是属于同纲或异纲,总还有少数可以保存到一个长久时间,这是因为它 们适于某些特别的生活方式,或者因为它们栖息在远离的、孤立的地方,而逃避了剧烈 的竞争。例如,三角蛤属(Trigonia)是第二纪地质层里的一个贝类的大属,它的某些 物种还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