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数学模型精确地描述以及用实验验证DC/DC变换器的分岔和混沌现象一直具有较大的难度,从而导致以往理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为此该文以Buck DC/DC变换器为具体研究对象,提出其分岔和混沌分析精确离散建模方法,建立了它的精确离散数学模型。基于此模型进一步分析Buck DC/DC变换器分岔稳定性和混沌特性,改进了现有近似的模型的研究结果。同时文中还进行了丰富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该文精确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并实际展现了Buck DC/DC变换器从分岔至混沌演化的全过程。该文的研究方法也为其它DC/DC变换器的分岔和混沌现象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具有一般性意义。
关键词:DC/DC变换器;分岔和混沌;模型和实验
1 引言
Buck DC/DC变换器是1个典型的开关非线性系统,对其分岔和混沌现象的研究是目前电力电子技术的1个崭新的课题。由于Buck DC/DC工作模态的复杂性,它的分岔和混沌建模一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现有的建模方法分为两类[1-4]:① 是纯数值仿真方法;② 是近似离散模型分析方法。前者明显的缺点是无法得到解析结果,无法了解变换器内部参数间的相互关系,限制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后者可以得到近似的解析结果和变换器内部参数间的大致相互关系,但一些有用的信息可能因为近似而被丢失,而对于非线性系统,参数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截然不同分析结果,使得出结论的真实性受到质疑[5]。
此外,Buck DC/DC变换器分岔和混沌现象的实验验证则是另一个困难的问题[6-7],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仿真层面上,使得Buck DC/DC变换器分岔和混沌现象的实际控制和应用受到限制。
因而,基于以上两个困难,开展对Buck DC/DC变换器精确离散建模和实验研究,并使其研究方法具有一般性,适合于其它DC/DC变换器分岔和混沌现象的分析。
2 Buck DC/DC变换器精确离散模型
典型的Buck DC/DC变换器如图1所示。图中S为开关器件;VD为续流二极管;iL为电感L上流过的电流;vo为负载两端输出的电压;vo为电压反馈控制给定参考电压;E为输入电压;D是稳态工作时开关占空比,它等于S导通时间比上开关工作周期T; dm是第m个开关周期占空比,当稳态工作时dm=D;Ddm是第m个开关周期占空比变化量;K是变换器比例反馈参数。
当Buck DC/DC变换器工作在一般不连续模式时,在S一个开关周期内有3个工作模态:S导通,VD不导通;S不导通,VD导通;S、VD均不导通。变换器工作在任一模态时,都可以列写它的状态方程,表示成矩阵形式如下
式中 N为系统具有N个不同工作模态,在Buck DC/DC变换器不连续模式时N=3;[ti-1,ti]为第i个工作模态的工作区间;x(t)为系统的状态变量组成的向量,一般为电感上电流和输出电压;Ai、Bi为系统在不同模态时的系数矩阵,它们只与模态有关,与时间无关;e(t)为系统输入电压函数,对于DC/DC变换器一般认为输入为稳定的直流电压,所以e(t)=E,E为常数。
式中 △t=ti-ti-1为每个开关模态的时间间隔,△ti大小取决于变换器反馈控制规律的,参见图1。
Buck DC/DC变换器的一般控制律为
式中 vom是第m周期的输出电压(即反馈电压)。
将式(8)、(9)、(10)分别代入式(6),就得到Buck DC/DC变换器的精确离散模型
3 Buck DC/DC变换器分岔稳定性分析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在稳定点X判别式为
稳定性判据可简化为
考虑到当DC/DC变换器自身的主要参数确定后,它的稳定性直接取决于控制系统的设计。参见图1,K是Buck DC/DC变换器的比例反馈参数,因而它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变换器的稳定性。取Buck DC/DC变换器参数如下:T=333.33μs;E=33V;V0=25V;P=50W;L=208μH;C=222μF;R=12.5Ω;此外T/C(R+rc)=0.12。将参数代入式(11),以反馈参数K为分岔变量,由式(13)可以得出与电压反馈参数K相关的稳定判别式如下
由上式可求得K的临界稳定值KC=0.1335,当K<KC,系统稳定运行,因此可知当K≥KC系统将开始出现倍周期分岔,最终进入混沌状态。根据式(14)就可设计Buck DC/DC变换器的反馈系数,观察到它的分岔及混沌现象。
4 Buck DC/DC变换器分岔和混沌现象的实验研究
Buck DC/DC变换器的分岔和混沌实验电路如图2。其反馈参数K通过调节Rf得到,具体的表
达式根据图形可知为
式中 VH、VL是比较信号三角波峰值和谷值电压。
图3是实验电路输出电压随反馈参数K变化,由稳定到分岔直至混沌的实验情况,由图中可见,其分岔点在0.1335处,与式(14)计算得到的分岔点完全相同,也与图4(b)采用式(11)精确离散模型仿真得到的分岔点相同,并且形状相同,从而实验和理论证明本文的精确离散模型的正确性,为便于比较,以上实验及仿真参数均与文[5]相同。图4(a)是以往采用纯数值仿真和近似离散模型分析得到的最好结果[5],从图中可见,其分岔点在0.12处,明显与实际分岔点不同,且形状也有较大差异。
图5~图8则分别是相应于不同反馈参数K下变换器电感电流和输出电压的时域实验波形及相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变换器从稳定工作,相图为一个极限环(图5),到倍周期分岔(图6),相图为2个极限环,进一步到4周期分岔(图7),相图为4个极限环,然后,进入混沌状态,其时域波形失去了周期运动的特点,成为一种类似随机的状态,从相图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相图是由无数的极限环簇组成的。实际完整地展现出Buck DC/DC变换器从稳定、不稳定直至混沌演化的全过程。
5 结论
仿真和实验证明所建立的BUCK DC/DC变换器的精确离散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精确界定了BUCK DC/DC变换器稳定工作范围,能真实反映变换器各变量间的解析关系,从而为BUCK DC/DC变换器的优化设计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电路和实验展现BUCK DC/DC变换器分岔和混沌的演化过程。
此外,本文提出的分岔和混沌分析精确离散建模方法,是在一般性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而不仅适合于BUCK DC/DC变换器的非线性建模和分析,也适合于一般DC/DC变换器如BOOST、CUK等的非线性建模和分析,具有一般性。
参考文献
[1] Deane J H B,Hamill D C.Instability,subharmonics,and chaos in power electronic systems[J].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Jul. 1990,5(3):260-268.
[2] Hamill D C,Deane J H B,Jefferies D J.Modeling of chaotic DC-DC converters by iterated nonlinear mappings[J].IEEE Tran. Power Electron.,Jan. 1992,7(1):25-36.
[3] Bernardo M di,Vasca F.Discrete-time maps for the analysis of bifurcations and chaos in DC/DC converters[J].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 I,Feb. 2000,47(2):130-142.
[4] Cheng K W E,Liu M,Wu J,et al.Study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the current-mode controlled buck-boost DC-DC converter[C].in Proc.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IECON’01),2001,2:838-843.
[5] 张波,齐群(Zhang Bo,Qi Qun).PWM Buck 变换器不同工作方式下的次谐波和混沌行为(Subharmonics and chaos of PWM buck converter indifferent operation modes)[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2,22(10):18-21.
[6] 张波,李萍,齐群(Zhang Bo,Li Ping,Qi Qun).DC-DC变换器分*和混沌现象的建模和分析方法(Methods for analyzing and modeling bifurcations and chaos in DC-DC converter)[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2,22(11):81-86.
[7] Tse C K.Flip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three-state boost switching regulators[J].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 I,Jan. 1994,41(1):16-23.
[8] Alfayyoumi M,Nayfeh A H,Borojevic D.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switching-mode DC-DC regula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2000,10(2):373-390.
[9] Bernardo di M.Garofalo F,Glielmo L,et al.Switchings, bifurcations, and chaos in DC/DC converters[J].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 I, Aug. 1998,45(2):1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