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足临泣穴归属足少阳胆经,有治疗高血压、失眠、头痛、肠结石、乳腺炎、月经不调、胆囊炎、中风等作用。足临泣穴的位置: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详见本文图解足临泣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足临泣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足临泣穴的位置】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穴位解剖】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和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跖骨背动、静脉。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足临泣穴 Zú lín qì(GB41),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穴。胆经输(木)穴,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1、“足临泣穴”。“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足临泣穴”。
2、“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功能作用】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足临泣穴位的作用功效】
1、缓解治疗胆经头痛、眼疾、中风、目外眦痛、目眩、头痛、齿痛等;
2、缓解治疗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疟疾、足跗肿痛、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腿疼等;
3、缓解治疗高血压、月经不调、失眠、乳腺炎、乳腺增生、呼吸困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等;
【作用功效】清头目、利胸胁、祛风、泻火。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失眠、头痛、肠结石、乳腺炎、月经不调、胆囊炎、中风。
【足临泣穴位配伍】足临泣穴配三阴交穴治痹证;足临泣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足临泣穴配丘墟穴、解溪穴、昆仑穴,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足临泣穴配风池穴、太阳穴、外关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足临泣穴配乳根穴、肩井穴,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文献摘要】《大成》:乳肿痛,足临泣。 《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 《金鉴》: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手法】一面缓缓吐气一面轻轻按摩,左右各按多次就能去除疼痛。按摩临泣穴还可以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
【针灸疗法】直刺足临泣穴0.5-0.8寸;可灸。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的医药、秘方、药方、穴位、针灸及诊断方法等均是收集而得,如需使用请先到专业中医药师处咨询方可使用,本站不对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