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白癣皮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北鲜皮、藓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来源于瑞达科技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3/30   文章录入:瑞达  责任编辑:瑞达科技

白癣皮


白癣皮,多年生宿根草本,全株有强烈香气。根斜出,肉质,幼嫩部分密被白色的长毛并生着生水泡状凸起的腺点。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3,对生、纸质。总状花序顶生,开白色或淡紫色花。蒴果5裂,表面被棕黑色腺点、腺毛及白色细柔毛。

中文学名白癣皮 拉丁学名cotex dictamni 界植物界 门苔藓植物门 (Bryophyta) 纲石竹亚纲 目叶苔目 分布区域世界范围分布较广

形态特征
 
本品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棱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生长环境
 
苔藓不适宜在阴暗处生长,它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线或半阴环境,最主要的是喜欢潮湿环境,特别不耐干旱及干燥。养护期间,应给予一定的光亮,每天喷水多次,(依空气湿度而定)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

另外,就是温度,不可低于22℃,最好保持在25℃以上,才会生长良好。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植物,多适生于阴湿的环境中。最大的种类也只有数十厘米,简单的种类,与藻类相似,成扁平的叶状体。

主要价值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瘌,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①《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太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③《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④《兵部手集方》:疗肺嗽。

⑤《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

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白癣皮

根含白癣碱、白鲜内酯、谷甾醇、黄柏酮酸、胡芦巴碱、胆碱、梣皮酮。尚含菜油甾醇、茵芋碱、γ-崖椒碱、白鲜明碱。 地上部分含有补骨脂素和花椒毒素。

【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北鲜皮、藓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   

性味:苦咸,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咸,无毒。

③《本草述》:苦微咸微辛。

归经

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阳明经,兼人手太阴、阳明。

②《本草原始》:入肺、小肠经。

③《本草从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0~25克。

外用:煎水洗。

炮制

拣净杂质,除去粗皮,洗净,稍润,切片;晒干。《得配本草》:酒拌炒。

宜忌

虚寒证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②《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选方

①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白癣皮、防风(去叉)、人参、知母(焙)、沙参各50克,黄苓(去黑心)1.5克。上六味捣罗为散。 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 (《圣济总录》白癣皮散)

②治痫黄:白癣皮、茵陈蒿各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 (《沈氏尊生书》白癣皮汤)

③治鼠疫已有核,脓血出者:白癣皮,煮服一升。(《补缺肘后方》)

④疗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白癣皮150克。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鲜汤)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