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用一剂中药“清肺排毒汤”让97%新冠重症缓轻,现又出征外国来源于瑞达科技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3/18   文章录入:瑞达  责任编辑:瑞达科技

用一剂中药“清肺排毒汤”让97%新冠重症缓轻,现又出征外国

每天为你讲述公益与美好生活故事

善良和美好,自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前两天,一条微博冲上了热搜:清肺排毒汤总有效率97%,无一例患者由轻转重

清肺排毒汤组成: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 30g (先煎)、桂枝9g 、泽泻9g 、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 黄芩6g 、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 、陈皮6g、藿香9g。

服用方法

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两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
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提出这一做法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仝(tóng)小林

他用一张“通治方”,力挽武汉危机形势。

还将中医诊疗的方案,从中国推广到了世界。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

这位和钟南山齐名的中国顶级医学家,极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01 武汉最危急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临床一线

早在1月24号除夕当夜,64岁的仝小林院士,就带领专家组一头扎进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临床一线。

那个时候的武汉,正是最危急的时候。

重症病人不断,轻症病人无法确诊,一些得了流感的、普通感冒的病患,也一窝蜂地全涌进医院。

那时候的医生,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看着面前人山人海的病患,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是牵头者,身上的担子很重,压力也很大。

担心“病”能否看清,担心“病机”能否抓得准,更担心“方药”能否有效。

为了尽快制定出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他白天要跑各个医院社区、隔离点、方舱,晚上要和后方连线,一起开会讨论,同步最新信息。

有时候到了深夜,还得思考疑难杂症怎么治,重症患者怎么办。

疫情就是战情,高压的状态下,他一点也不敢松懈。

实地走访后他发现,武汉的气候很湿冷,初发病人的症状,跟寒湿郁肺和寒湿困脾的表现非常像。

这种病在寒湿的环境中存活时间长,且易于传播。

于是,仝小林迅速将“宣肺化湿”定做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原则。

在和湖北省相关专家充分沟通后,仝小林作为拟方人,迅速拟出了通治方——“武汉抗疫方(1号方)”,打算从社区预防入手,让轻症状患者在家就能医治。

为了做到“一人一方”,他还给出了4个加减方,方便社区医生应用。

2月3日,“武汉抗疫方”在武昌全区大范围免费发放。

轻症状患者不用着去医院了,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交叉感染。

效果是显著的。

后来收到的万余份反馈显示,服用此方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都在短时间里得到了改善,有效阻断了疫情的大规模传染。

还因此形成了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中医药防控的“武昌模式”,带动了武汉乃至湖北的防治。

02 你可能不知道上大学前,他还是中医的门外汉

救死扶伤,肩负使命。

为了多救一名患者,仝小林做了不少努力。

他的母亲是西医出身,从小,母亲不顾自己也要救病人的举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的他,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治病救人的种子。

机缘巧合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仝小林以高分考取了吉林医科大学。

没想到的是,他原本填报的专业是医疗系,因为高考语文成绩高,学中医又恰巧需要古汉语基础,他和几位同学一起,被分到了中医系。

就这样推开了中医的大门。

可当时的仝小林,还算个中医的门外汉。

他对中医唯一的印象,还停留在老中医们留着一把长白胡子,边捋胡子边把脉的场景。

和其他中医世家的孩子比,仝小林的底子多少薄弱了点,他不知道人体十四经脉,也不知道奇经八脉,别的孩子耳熟能详的基础知识,他都得从零学起。

先天不够,勤奋来凑。

进入大学后,仝小林一头扎进了图书馆,他想用最快的时间和这门学科熟络起来。

在图书馆里,他遇到了大名鼎鼎的陈玉峰教授。

看他勤学又上进,陈教授干脆在自己家给仝小林开起了小灶,讲解了不少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告诉他:学中医就要练“背功”,摇头晃脑使劲背。

在陈教授的启发下,仝小林的中医学技能直线上升。

有人问他,到底是怎么做到迎头赶上的,仝小林很谦虚地说,我也没什么窍门,就是下死功夫。

别人花一个小时,他往往要花两个小时。

靠着这样的死磕,他一路读到医学博士。

在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时,他意识到用对“量”更重要,就花了近40年时间,研究东汉《伤寒杂病论》剂量,为的,就是在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时,能更快速地给出诊疗方案。

在日本访学时,他最先预感到了中国人将会面临糖尿病的困扰,于是,他婉拒了日方的高薪聘用,回国担任中日友好医院中风杂病科主任,率先提出了成立中医糖尿病科的方案。

他牵头实施的“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证明了中药具有减缓糖尿病进展的作用,还获得了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年已经64岁的他,不仅著作等身,发了29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5篇SCI论文,还多次为中医正了名。

2019年,他正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公布结果的那天,很多人发信息祝贺仝小林:

“你给中医人提气了!”

“你是64年来,唯一以中医学为方向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03 奔赴在一线的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很多人都觉得,做了院士,年龄又那么大,早就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了。

可仝小林坚持驻守在一线。

在他眼里,院士就是战士。

院士不仅要冲在前面,还得第一时间到位。

作为中医院士,更需要比别的医生坚守在一线。

因为,没有望闻问切,实地考察,就拿不到一手资料,就是对空放炮、纸上谈兵。

如今,国内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本以为他可以喘口气歇歇了。

他却将大把的时间用在海外疫情上,他想将中医诊疗方案传播到国外去,好好地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医药。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早在3月初,仝小林就和专家组们一起,跟伊朗、意大利开了视频会议,手把手地向当地卫生部门传播我们的成功经验。

随着经验同样远赴国外的,还有我们的中药。

昨天(3月15),有消息传来,我们第一批出口给意大利和荷兰的750盒“新冠肺炎湖北预防方颗粒”被证明有效。

下周,我们还将给这两个国家再出口5000盒。

希望中医药能在更大的范围里,发挥自己的功效!

和国内药品不同的是,出口到国外的中药,不需要复杂的熬药过程,只要放在开水中融化,就可以直接饮用了。

跟我们喝板蓝根一样方便。

消息传出后,很多中医人的自豪感唰地就被激发了。

在没有特效药的今天,能治病救人的药,就都是好药!

这是我们的中药、中成药走向世界的一次机会!

而这背后,正是不少医生们的日夜奋战。

从大年除夕到现在,仝小林院士奔赴在第一线已经整整52天了。

和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一样,他舍生忘死,为的就是给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

为的,就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人的气度,认识无私又无畏的中国人。

看着如今好消息不断,新增感染人数不断下降,累计治愈人数不断上升,我们既欣慰又感动。

欣慰于我们长久付出的努力,终于看到了回报。

感动于他们一把高龄,仍驻守在一线。

没有谁该在这个时候冲锋陷阵,无私奉献。

也没有什么是他们一定、必须要去做的。

但他们不仅做了,而且恪尽职守,将每一位病人的安危牢牢挂在心上。

扶危渡厄,医者担当。

能有这么多真国士,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骄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