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电器资料网 瑞达电器资料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R-Studio恢复误删除误格式化分区来源于瑞达科技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2   文章录入:瑞达  责任编辑:瑞达科技

R-Studio恢复误删除误格式化分区

在R-Studio中,恢复误格式化与误删除分区的恢复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格式化对某个分区来说的,所以在恢复时候只需对误格式化的单个分区进行扫描就行勒。

我们这次的试验是把第三个分区由FAT32格式化成NTFS后进行恢复。由于我们知道原来的文件系统为FAT32,所以在扫描设置对话框的文件系统栏中,只保留FAT类型即可,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系统开销。如果不能确定原来的文件系统是FAT还是NTFS,则需要对两种文件系统类型都进行勾选。

扫描完成后,程序会列出找到的分区。实际上,格式化后的扫描恢复相当于限定一个扫描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寻找可能存在的分区。由于我们用于实验的磁盘进行过全盘清除数据的操作,不存在以前分区的干扰信息,所以扫描完成后只显示有一个FAT32分区。如图1所示。

选择有效分区 图1.格式化恢复

可以看到,程序显示FAT32文件系统起始于分区的16KB处,其实这也是一个FAT表的起始位置。分区大小为267.2MB,对于分区大小的算法目前还不太了解,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恢复其中的数据。 在搜索到的分区上双击即可将其打开,如图2所示。

列举文件 图2.列举文件

经过验证,数据基本上没有破坏。这也同时验证了我们前面的分析,即FAT32文件系统格式化成高版本NTFS后,数据恢复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们向现在的NTFS分区拷入部分数据后再格式化成FAT32,其实也相当于将原来的FAT32重新进行FAT32格式化。回顾我们前面分析格式化恢复时所讲的内容,FAT32的数据通常位于分区前部,高版本NTFS的数据通常稍靠后一些,形成前后错开的情形。将FAT32格式化成NTFS时没有破坏掉原FAT32的FAT表、根目录和数据。重新格式化成FAT32时,基本不会破坏NTFS的数据,但却会破坏最初FAT32文件系统的FAT表和根目录。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实例同时验证FAT32分区重新进行FAT32格式化以及NTFS格式化成FAT32的恢复。 我们不再详细讲述基本的操作,但需要提醒一点,因为我们知道格式化的过程是FAT32-NTFS—FAT32,因此,需要找回原来的FAT32及NTFS中的数据,所以进行扫描设置时应该同时保留FAT及NTFS文件系统类型选项。扫描结果如图3所示。

格式化成FAT32后的恢复 图3.格式化成FAT32后的恢复

可以看到,程序找到了两个FAT32和一个NTFS,其中一个FAT32是根据DBR备份扇区的信息虚拟而成。我们双击起始位置为0的FAT32,结果如图4所示。

原FAT32中的数据 图4.原FAT32中的数据

可以看到,根目录下已经没有内容,因为使用与原FAT32分区相同的参数进行格式化时,新旧分区中的逻辑位置都是相同的,为根目录分配的簇恰好与原FAT32的根目录重合,因此原根目录内的内容被清空了,原来位于根目录中的子目录和文件的目录项都已经丢失。不过,子目录的簇空间还仍然存在,程序搜索到这种子目录空间后即为其建立一个目录,用号码做为它的目录名。子目录的簇空间中记录的下一级子目录及文件的目录项依然完好,所以可以列举出它们的名字。但如果要正确地恢复数据,依赖于它们的存储是否连续,因为FAT表已经不存在了。

最严重的破坏是,原来直接存放在根目录下的所有Word文档全部丢失了。因为它们的目录项直接存放在根目录的簇空间中,根目录被清空后,这些文件的目录项丢失,导致程序无法通过目录项得知它们的存在。这些文件只能通过RAW方式恢复。同样,它们能否被成功恢复也取决于存储的连续性。

我们再来看一下程序找到的NTFS文件系统,双击打开后如图5所示。

NTFS文件系统中的数据 图5.NTFS文件系统中的数据

可以看到,NTFS中的数据非常完好,说明一个高版本NTFS类型分区,如果数据量不是很大的话,格式化成FAT32后,数据被破坏的程度是有限的。

最后,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方法将数据导出即可完成恢复。

本文摘自《数据重现--文件系统原理精解与数据恢复最佳实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