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俗语:“闰四月,两头春;老农民,卖儿孙”,是什么意思吗?
“闰月”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每隔两年到三年都会有一次闰月。然而人们对闰四月看法不一,多数人认为闰四月年景不好。
古代俗语也有“闰四月,吃树叶”这样的说法。意思就是在闰四月这一年,老百姓的收成不好,所以到了年底只能吃树叶为生。
古代老百姓关于闰四月有很多说法,因为闰四月会让人们没饭吃,所以民间就会有不同的习俗来“辟邪”。闰四月要给年纪大的父母买闰月鞋,也有的地方会在门口系红绳,以此来祈求顺利平安,当然不同地区在闰月表达的习俗不同。
今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因为今年不但有两个立春,还有两个四月。所以民间就流传这样的一句话,“闰四月,两头春,老农民,卖儿孙”。
具体含义显而易见,就是在闰四月这一年有两个立春,因此会导致老百姓收成不好,最后只能卖儿卖孙避免孩子冻死饿死。
古代民间俗语,代表当时一个时间段的生产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即使闰四月也不会出现“卖儿孙”的悲剧,不过民间俗语仍有其独特的含义,仍是百姓生活中最绚丽的瑰宝。
一、闰四月,两头春
这句话说明了闰月的特点,意思显而易见。今年是闰年而且闰四月,也就是说今年有两个四月,而且有两个立春,一个立春在年头,一个立春在年尾。所以就有“闰四月,两头春”的说法。
闰月就是一个自然现象,就像人们常说的“时间重置”。我国常用的纪年法包括公历和农历,农历基本上每个月都30天,而公历一个月可能30天或者31天。常年的日月轮回,会导致公历和农历时间相差甚远,所以农历就选择用“闰月”来调整时间。
“闰四月”之所以被人认为年景不好,因为四月正是春耕时节。而闰四月,意味着春天时间要延长一个月,老百姓到了正常耕种的时间段,土地依然寒冷而且天气还没有回暖,所以就会影响到播种时间,从而会影响到秋收和粮食增产。
一整年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上半年如果出现了闰月,对老百姓的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每年农历四月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回大地、百鸟争鸣、万物复苏,但是闰月就会导致气温比每年偏低,甚至是倒春寒现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二、老农民,卖儿孙
这句俗语的上半句写出了历法和季节的特征,下半句就说出了对老百姓的影响。在很早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都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每碰到闰四月,地里的庄稼收成非常少,而在农村孩子比较多,有句老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正在长身体的小孩子饭量比较大,但是年龄比较小,也不能到田地里干重活。所以碰到不好的年景,老农民就会吃了上顿没下顿,看着仅剩下的一小撮粮食,心中感慨万千。
老百姓没粮食,就养不活自己的儿孙,就会说将儿孙卖掉的话。
“闰四月,两头春,老农民,卖儿孙”,指的是在古代生产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老百姓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只能通过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相应的劳动价值,无奈粮食产量明显下降,一家人只能靠挖野菜和树皮为生。
今年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是回想起这几个月的经历,很多人也会慨叹“闰四月”的危害,从年初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天气骤变、风雪无情的无奈。原本已经到了五一小长假,气温却突然下降,有的地区还出现了倒春寒的现象。
无论从环境还是社会形态上来看,今年大家都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每个人都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咬牙挺过来。接下来的生活也许依然不平静,所以我们应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认真的度过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结 语
民间俗语给人们生活的启迪,也蕴含了人生哲理。“闰四月,两头春,老农民,卖儿孙”,在现代人眼里可能说的有一些夸张,但却是古代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直接告诉我们年景不好带来的危害。
这句俗语放在现在而言,已经不是很实用,却是古代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在当时社会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