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 炎帝神农_卷一_《拾遗记》原著+【译文】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7/11/7 王嘉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2、 炎帝神农_卷一_《拾遗记》原著+【译文】

  【原文】

 

  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亩之事,百谷滋阜。圣德所感,无不着焉。神芝发其异色,灵苗擢其嘉颖,陆地丹蕖,骈生如盖,香露滴沥,下流成池,因为豢龙之圃。朱草蔓衍于街衢,卿云蔚蔼于丛薄,筑圆丘以祀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奏九天之和乐,百兽率舞,八音克谐,木石润泽。时有流云洒液,是谓“霞浆”,服之得道,后天而老。有石璘之玉,号曰“夜明”,以暗投水,浮而不灭。当斯之时,渐革庖牺之朴,辨文物之用。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采峻锾之铜以为器。峻锾,山名也。下有金井,白气冠其上。人升于其间,雷霆之声,在于地下。井中之金柔弱,可以缄縢也。

 

  录曰:谨按《周易》云:伏羲为上古,观文于天,察理于地,俯仰二仪,经纶万象,至德备于冥昧,神化通于精粹。是以图书着其迹,河洛表其文。变太素之质,改淳远之化,三才之位既立,四维之义乃张。礼乐文物,自兹而始。降于下代,渐相移袭。《八索》载其遐轨,《九丘》纪其淳化,备昭籍菉,编列柱史。考验先经,刊详往诰,事列方典,取征群籍,博采百家,求详可证。按《山海经》云:“棠帝之山,出浮水玉。巫闾之地,其木多文。”自非道真俗朴,理会冥旨,与四时齐其契,精灵协其德,祯祥之异,胡可致哉!故使迹感诚着,幽只不藏其宝,只心剪害,殊性之类必驯也。以降露成池,蓄龙为圃。及乎夏代,世载绵绝,时有豢龙之官。考诸遐籍,由斯立矣。

 

  【译文】

 

  炎帝开始教导百姓制作农具,并率先垂范在田地里辛勤耕作,于是各种谷物都在大地上枝繁叶茂地生长起来。圣明威德所感化之处,万物无不蒸蒸日上。那神奇的芝草闪烁着奇异的光彩,那灵秀的幼苗把白己关丽的嫩茎越拔越高。就连陆地上都长出了殷红的荷花,对生的荷叶有如车伞一样楚楚动人,馥香的露水啊,浙浙沥沥,在地上竟汇成了一片池塘,渐渐地又变成了豢养咬龙的地方。朱草蜿提在大街两旁,卿云辉映在树丛草莽。构筑起神坛乘祭祀早晨的太阳,装饰起玉石阶来礼拜皎皎的月光。再奏响九天的和乐,百兽全都舞蹈欢畅,更有八音如此和谐,树木岩石湿润有光。这时一朵流云洒下水珠,人们把它称作霞浆,喝下它可以成仙得道,即使天崩地毁而人却不老。又有闪光石中的宝玉,人们称之谓夜明。如果在暗夜里把它投到水中,它也会飘飘荡荡闪烁光芒。炎帝在这时侯,逐渐地变革了危栖氏古朴的生活方式,辨明了各种文物的用场。有一天,一只红鸟口衔九条禾穗在天空中飞过,其中有一枝禾穗坠落地上,炎帝就拾起来,又把籽实种到田里,据说吃了这种米粒的人老而不死。炎帝后来又开采峻援的铜矿做成器具。峻援是山名。这座山脚下有一口金井,白色的水气缭绕其止。如果人站立其间,可以听到隐隐的雷霆之声,却原来这雷声发自于地下。金井中的金子,柔软得可以缠绕起来。

 

  附录按《 周易》 上说:伏羲是上古人,他观.着天文,考察地理,探求天地变化的规律,总结万物演进的迹象。他的大德展现在幽深蒙昧之中,他的神威贯通到精微细密之间。因此圈册书籍中记载着他的事迹,河图洛书叙写若他的文彩。他改变了原始时代的物质世界和上古时代的古朴风俗。直至天、地、人的位份确立之后,礼、义、廉、肚-的道德标准才伸张开来,而礼乐文物的制度从此开始实行。一直流传下来,每个时代都承袭这种制度。从此之后,《 八索》 还记载着他悠远的法规,《 九丘》 也书写着他淳厚的教化。可以说伏羲的圣德,详明于典籍,编列于史书。只要我们能考辨先人的经典,校刊往昔的浩语,再把所有宇迹排列于竹帛上,征引吝种典籍,广采百家之言,加以详细地推求,就可以证实真伪。 再说炎帝时代,按《 山海经》 上说:“堂庭山出产能浮水的宝玉。巫间之地的树木都有许多纹彩。”这类现象本来不附合天道常情,只是山与树理会了幽冥中的旨意,才使其契机与四时变化合为一体。再加上精灵协助其德性的形成,因此说吉祥的异象,怎么可以自己招来呢i 所以说如果事迹感动天地,诚意昭然显著,幽冥中的地神也不会藏起自己的宝物多只要全心全意剪除祸害,多么野性的畜类也必被驯服。就以“睡毕池,蓄龙为圃’来说,一直到夏代,世世代代绵延不断,当时还都有豢龙官。由此可见,只要考之于远古史籍,在这里就可以确立成说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