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包公墓在何处_《世界未解之谜》全集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4/3/11 佚名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包公墓在何处_《世界未解之谜》全集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他出生于999年,曾任州、县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病逝于1062年,终年64岁。包拯在一生仕途中,为官刚正不阿,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蹙额敛手。他任开封知府时,民间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包公写有《包孝肃奏议》,主张让百姓“衣食滋殖,黎庶蕃息”,“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包拯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转衰的阶段,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屡次兴兵南犯,宋朝统治者却只求歌舞享乐。包拯主张对外选将练兵,广储粮食,以抵御外侮;对内抑制宦戚特权,选用贤俊,广开言路,整饬吏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戚。他严格执法,铁面无私,敢于摧权折贵,为民伸冤,因此深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赞扬,称他“其声烈表爆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内外皆不以其官称,而呼之为“公”,民间誉为“包青天”,可见包拯在世时,人们对他的拥护和爱戴。生前如此,死后亦如此,因此包公墓即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巩县志》载,包拯墓在“巩县西宋陵”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版《河南通志》皆在此记载。“巩县西宋陵”即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北宋王朝9个皇帝的陵墓,习惯称“巩县宋陵”,其中世人熟知的陪葬真宗陵侧的一座高约5米的圆形冢墓就是包公墓,这是人们原来普遍的看法,“巩县宋陵”也因此成为极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但十几年前,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坝发掘出了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长子包绍夫妇墓、次子包绶夫妇墓、孙子包永年墓,淝水岸边出土的墓志铭确凿地记述了包公的生平,补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实,也确切证实了此墓为包氏族墓。

   为什么一个包公有两座墓,合肥包氏族墓为包公墓,这是有确切史料记载,那么巩义市的包公墓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巩义市包公墓是人们的臆断吗?或者陪葬真宗陵侧的包公墓另有他意?认为巩义市包公墓是主观臆断,似乎不能妄加定论,因为巩义市包公墓从明嘉靖三十四年开始,清顺治以后各时期《巩县志》均有记载,至少经历五六百年,说明巩义市包公墓从明代就已存在。那么,巩义市包公墓究竟修建于何时?里面埋葬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修这座墓呢?这是人们至今尚无法解开的谜。

   两座包公墓之谜尚未解开,而合肥包公墓的发现,又给史学家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据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包公本人是“皇舅”,这是鲜为人知的。另外,在合肥包公墓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一座较大的封土堆,高约4米,底径10米,整个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妇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米,都是清一色的生土,可知这是一座典型的“疑冢”。为何设此“疑冢”呢?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去解开的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