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礼记》注释本_四书五经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0/12/30 佚名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礼记》注释本_四书五经


  目录

  《礼记》简介
  敖不可长  ——做人治学的准则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曾子寝疾  ——事于小处见精神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劝诫忠告是爱心的体现
  子柳之母死  ——君子不取不义之财
  成子高寝疾  ——生死都要对人有益
  晋献公之丧  ——非礼不听是君子
  吴侵陈  ——师出必须有名目
  知悼子卒  ——进谏规劝的艺术
  陈子车死于卫  ——制止殉葬的“黑色幽默”
  卫献公出奔(1)   ——一碗水难以端平
  战于郎  ——规则也有灵活用时
  孔子过泰山侧  ——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鲁人有周丰也者  ——身教重于言教
  齐大饥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晋献文之成室   ——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季孙之母死   ——借外包装通行天下
  阳门之介夫死  ——最难对付是同仇敌忾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  ——为官清廉者有几多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圣人的能耐有多大
  发虑宪  ——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玉不琢 不成器  ——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虽有嘉肴  ——实践出真知
  古之教者  ——用制度确保教育的是实施
  大学始教  ——做官从上学开始
  大学之教也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今之教者  ——对症下药治弊端
  大学之法  ——方法是成功的保证
  学者有四失  ——心理状态是过失的根源
  善歌者  ——鼓动性来自魅力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选择师长必须慎重
  凡学之道  ——师道何日再尊严
  善学者  ——响鼓不用重捶
  记问之学  ——读死书者不配为师
  良冶之子  ——循序渐进才匝得下根
  古之学者  ——于平易中见深刻
  大德不官  ——立足根本才可随心所欲
  凡音之起  ——音乐以情感为中心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音乐表现情感而不是形象
  礼以道其志  ——音乐是治国安邦的工具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乐者,通伦理者也  ——文艺是一种工具
  乐由中出  ——以礼约取代兵刑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
  乐者,天地之和也  ——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乐是论功行赏的奖品
  天地之道  ——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音乐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土敝则草木不长  ——淫乐如洪水猛兽
  德者,性之端也  ——不可尽信“乐为心声”
  钟声铿,铿以立号  ——君子听音与众不同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夫乐者乐也  ——中正和谐是乐的准则
  ------------------

  《礼记》简介_《礼记》注释本_四书五经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